东欧平原上那场仗,打得全球眼皮子直跳,也把各国军事参谋部的灯火烧得通明。俄乌冲突,与其说是两个国家在较劲,不如看成是现代战争理论和装备的一场残酷大考。对我国空军来说,这场仗简直就是一面放大镜,照出了家底里那些老三代机,比如大批量的歼-10A和歼-11A,正面临着一个绕不过去的坎儿。
你看俄罗斯空天军开场那阵子,表现确实让人大跌眼镜。按说苏-25、苏-27、苏-34这些飞机,拿出来单挑不算差,可愣是在乌克兰那儿丢了不少。公开数字很扎眼,到2023年初,俄军丢的固定翼飞机据说超过七十架。
这是怎么回事?说白了,隐身不行,在现代防空系统眼皮子底下就是裸奔。电子战能力跟不上,复杂电磁环境里抓瞎。遇上无人机和精确制导武器的组合拳,更是手足无措。
反观乌克兰空军,手里拽着的不过是苏-27和米格-29这些苏联老古董,硬是靠着不对称打法,再加上西方输送来的“海马斯”和“旗手”无人机,勉强撑住了场子。这事儿给我们提了个醒:空军压箱底的那些宝贝,那三百多架歼-10A和歼-11A,当年可是我们天空的脊梁骨,现在是不是有点儿力不从心了?
想想歼-10A,那可是我们自己捣鼓出来的第一架三代轻型多用途战机,2006年才开始露脸。它的出现,可算把我们从对外买轻型飞机的依赖里拽了出来,绝对是航空工业的大功臣。鸭翼设计让它身手灵活,配的脉冲多普勒雷达,能挂PL-8、PL-12,作战半径也能到五百多公里,守家护院、近距支援没少出力。
可眼看着快二十年了,这身板儿的老毛病也越来越明显。隐身设计基本为零,雷达反射面积大得跟个靶子似的。雷达和电子对抗设备也老了,在现代战场上,碰上对手强一点的干扰,就跟聋子瞎子差不多。
歼-11A的故事更复杂些。它是根据俄罗斯苏-27SK的技术,我们自己攒起来的重型战机,九十年代末就进了序列。这大家伙双发动力,腿长、力气大,能带的武器多,早期用的N001E雷达、R-27、R-73导弹,当时也算得上先进。
可也是二十年风雨下来,它的航电系统特别是雷达,和现在满大街跑的有源相控阵雷达(AESA)比,差了整整一个代沟。探测距离短不说,抗干扰能力也弱得可怜。而且早期的批次还依赖俄制零件,这给后勤维护添了不少麻烦。
估摸着,加上当年直接买来的苏-27和后来自己组装的歼-11A,总数得有一百多架。再搭上那两百来架歼-10A,这三百多架老将,在我们总数大约一千七百架战斗机里,分量可真不轻。
现代空战玩儿的那些花活儿,什么隐身摸进去、超视距先下手、强大的电子战压制、还有把所有飞机串起来一起打的网络化协同,这些对歼-10A和歼-11A来说,几乎就是另一个世界的规矩。俄罗斯那些没隐身能力的飞机在S-300防空导弹面前吃瘪,乌克兰的苏-27遇上俄罗斯的苏-35被打得找不着北,这些都是活生生的例子。
特别是苏-35打苏-27,那叫一个吊打。2022年3月5号那天,据说苏-35一天就干掉了好几架乌军飞机,凭的就是技术优势。
苏-35的雷达,发现目标的距离几乎是苏-27的两倍,再加上更好的机动性和更远的导弹,苏-27在对抗里根本没戏,上去就是送死。这种场面,对我们还在用老式雷达、挂着PL-12或者R-27的歼-10A和歼-11A来说,可不是吓唬人。
当技术差距直接决定战场上的生死,这些老旧装备退出历史舞台,就成了不得不面对的事。硬要把它们留在现役,未来真要是打硬仗,不光赢不了,可能连人带飞机都白白搭进去。
再说个更现实的,就是钱的事儿。飞机越老,机体越疲劳,零件越爱坏,维护起来越烧钱。台湾那边的幻影2000,飞了二十五年,据说一年维护费就得几千万人民币。歼-10A和歼-11A虽然不一样,可一年扔进去几个亿的维护费,估计少不了。
这笔钱要是能用到新飞机上,效果肯定更好。而且空军的飞机型号太多,从歼-10一路排到歼-20,每种飞机都有自己一套后勤保障体系,管起来复杂得很。型号能简化一些,资源也能集中起来,整个空军的运作效率都能提上去。
但一下子让三百多架飞机歇菜,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。退役了,短时间里空出来的任务谁来扛?歼-20现在产量虽然上来了,估计到2025年一年能造一百二十架,现在总数也超过两百了,可要迅速填补这么大的缺口,压力还是有的。歼-16是多用途的主力,产量也不错,但新老交替总得有个过程。
新飞行员要改飞新飞机,配套的机场、机库、设备都要调整,这些都要时间。要是退得太快,万一外部风波紧起来,可能就会出现战备空窗期。
何况,新飞机那可是真金白银砸出来的。一架歼-20奔着一亿美元去了,歼-16也得大几千万美元,要想把老飞机全换掉,那钱袋子可得鼓得吓人。尤其现在经济增长没以前那么快,军费还得顾着其他军兵种和老百姓的事儿,每一分钱都得掰开了花。
所以,可能得琢磨个折中的法子,挑一些机体状况还行、还有点儿底子的歼-10A和歼-11A,给它们做个现代化升级,换个AESA雷达,装点儿新武器,走歼-10C和歼-11B的路子。虽然有人说这些老飞机没啥升级潜力了,但现实往往逼着人得想点儿妥协的办法。
我们空军的现代化,现在是弓开没有回头箭。歼-20像下饺子一样批量服役,数量噌噌往上涨,歼-16也铺开了用,歼-10C、未来的歼-35这些新家伙也露脸了,装备更新换代的路线图画得清清楚楚。
这些新一代飞机,比起老型号,在隐身、感知能力、超视距打击和电子战上,那真是天上地下。再加上空警-500预警机、电子战飞机这些支援力量也跟着一块儿升级,我们空军的体系作战能力正在脱胎换骨。
说到底,现代战争早就不是拼飞机数量的年代了,是信息主导下的体系跟体系在死磕。先进的飞机靠着看得远、打得准,常常在对手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儿的时候,胜负就定了。落后的飞机在这样的对抗里,很可能连动手的机会都没有,直接就成了活靶子。俄乌冲突里,乌军那么多飞机“白白被击落”的惨痛教训,把这个道理再一次血淋淋地摆在了所有人面前。
所以,把歼-10A和歼-11A这些老兵慢慢请下战场,把资源挪到更先进的平台上,这是时代大潮。但这事儿得想得周全,步子得灵活。既要小心,别退得太快了,把看家护院的架子撤空了。也要果断,别磨磨蹭蹭,拖了现代化的后腿。
最好是分批次、有重点地来,把那些岁数大、状态不好的先退,同时加快新飞机的生产和飞行员的培养,对一部分还有点油水的老飞机,做个有限的升级过渡,这大概是既看眼前又顾长远的一个实在办法。
中国空军要实现彻底的转型,未来十年是迈过这道坎的关键期。淘汰老旧飞机只是表面功夫,它背后牵扯的是作战思想、指挥体系、人才结构的里里外外大变样。这条路不容易,挑战一大堆,但方向已经指明了。东边打起来的这场火,无疑让我们的这场变革走得更急迫了些,也提供了不少能照亮前路的教训。
扬帆配资-苏州股票配资公司-低息配资官网-在线炒股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