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撒哈拉沙漠边缘长大的非洲青年,与朝鲜半岛上受训的士兵,如今有了一个共同的新身份——他们穿着俄罗斯军装,在乌克兰的战壕里并肩作战。
吸引他们的关键很简单:一份月薪20万卢布(约合1.6万元人民币)的工作合同,外加一个更诱人的承诺——只要活到战争结束,就能拿到俄罗斯护照。
战场上当一年兵的收入,相当于非洲某些地区年轻人十年辛苦劳作的所得。
这不是电影情节。
2024年7月7日,克里姆林宫的一纸新法律,正式将这种“扛枪换国籍”的交易摆上了台面。
俄乌之间的这场战争已经持续了三年零五个月。
乌克兰去年初宣称俄军伤亡超过50万,俄罗斯则反驳说乌军的损失更加惨重。
无论哪个数字更接近事实,一个无可争辩的现实摆在眼前:双方都面临着严重的兵力短缺。
乌克兰战前人口约4100万,不包括被俄方控制的克里米亚和顿巴斯地区。
俄罗斯虽有1.44亿人口,但也经不起这样的消耗。
乌克兰已经把征兵年龄上限一提再提,女性服兵役的范围不断扩大,甚至传出了强制征兵的街头闹剧。
俄罗斯方面则尝试了多种补血方式。
2022年9月,普京签署了第一道针对外国兵源的法令。
根据该法令,自愿与俄军签订服役合同的外国人获得了一个快速通道——他们无需提供俄罗斯居留许可,也不必住满五年,就能申请加入俄罗斯国籍。
这打开了吸引外籍人员服役的第一道闸门。
2024年1月,普京更进一步,通过总统令直接允许外籍合同兵在服役后获得俄罗斯国籍。
现在这道7月7日签署的新法,彻底拆除了最后一道门槛。
它明确规定:无国籍人士和非俄罗斯公民,均可加入俄罗斯武装部队签订服役合同。
新法律一视同仁地承诺,这些外籍士兵将享受与俄罗斯公民军人完全相同的待遇。
薪资、医疗保障、战后福利一个都不少。
最核心的吸引力在于:签下一纸合同,在枪林弹雨中挺过服役期,就可能直接获得改变命运的入场券——俄罗斯国籍。
对撒哈拉以南非洲许多国家的年轻人来说,这个赌注充满诱惑。
这些地方普遍面临贫困和就业困境。
世行数据显示,像马里、尼日尔这样的国家,青年失业率经常突破10%。
当一份包吃包住、收入远超本地水平的稳定工作摆在面前,而且是通往欧洲大国俄罗斯的大门,吸引力不言而喻。
一名非洲青年若顺利签下俄军合同,仅仅靠月薪就能抵上老家好几年的收入。
而国籍的价值,则是无法用金钱完全衡量的长远红利。
朝鲜士兵的参与则涉及另一层战略安排。
早在2023年10月,西方情报机构就报道了朝鲜派遣“志愿部队”协助俄军作战的消息。
当时这些朝鲜军人名义上属于“民间志愿者”身份,这引发了不少国际争议。
现在情况变了。
根据新法律,朝鲜士兵完全可以与俄罗斯军方签订正式服役合同。
白纸黑字的合同兵身份,在俄罗斯法律框架下是完全合法的存在。
它巧妙地规避了“外国军队直接介入”这个容易招致国际谴责的标签。
俄罗斯军营大门敞开的背后逻辑其实很直白:兵力告罄了。
在过去三年多的战事里,俄罗斯几乎穷尽了所有国内兵源补充手段。
动员预备役人员。
征召合同兵。
甚至瓦格纳集团在2022年大规模招募监狱囚犯参战。
这些国内手段用尽后,只能将目光投向国境线外。
来自中亚国家、高加索地区、中东的外籍人员,早前已经以“志愿者”名义进入乌克兰战场。
俄国防部消息人士曾透露,这类人员在前线表现符合预期,尤其在城市巷战和巡逻任务中并不逊色于本土士兵。
俄罗斯军方自然清楚招募外籍人员存在的风险。
士兵的忠诚度始终是个问号。
他们究竟是为俄罗斯的胜利而战,还是纯粹为了那份合同上的薪水和国籍?
如果战事吃紧,会不会有人临阵脱逃甚至倒戈?
此外,不同国家背景、不同宗教信仰的士兵混合在战场上,文化融合与协同作战也是挑战。
语言不通可能引发误解。
生活习惯冲突可能降低部队凝聚力。
但在俄罗斯的战略天平上,这些风险的分量明显轻得多。
最急迫最致命的危机,是战壕里空无一人。
普京本人很坦率。
他最近一次内部讲话中提到:“俄罗斯已经筋疲力尽。 ”
这是摆在桌面的现实困境。
战争陷入消耗战泥潭。
兵源枯竭是俄罗斯必须解决的首要难题。
军营的大门只能彻底敞开。
国籍成了支付给勇气的筹码。
克里姆林宫的决策很简单:无论是谁,无论来自何方——只要愿意举起枪走上乌克兰前线,就能获得在俄罗斯土地扎根的权利。
#夏季图文激励计划#
扬帆配资-苏州股票配资公司-低息配资官网-在线炒股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